配资网站炒股 我的记者故事 | 提高“罕见”的能见度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雪儿配资网站炒股
前不久,我收到一条来自采访对象的消息:“国内研究我们这个药的团队又做不下去了。”在过去的两年间,我总是收到他们或好或坏的信息,和他们一起想办法,但也时常无能为力,他们也成为了我不算长的新闻从业生涯里,少有的和我保持持续联络的受访者。
这款药是目前针对罕见病黏多糖贮积症ⅣA型全球唯一可用、有效的治疗药物,在2024年4月正式退出中国大陆市场。2023年春天,我从患儿家属那里第一次得知药品即将退市的消息并发出报道《唯一药物即将退出中国,这些患者或无药可用》,这也是这些患者家属第一次从药企方得到确认退市的消息。
自那之后,他们一直在寻找解决的办法,作为一名旁观者和倾听者,我一直伴随在这些家属的身边并且想要发出一篇后续报道,但总是没有一个时机——偶尔,我会从他们那里得知一些进展,但那条看似新的通路可能很快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原因“堵塞”,进展不顺。
但好消息是,文章里写到的孩子有的上了幼儿园,有的读了小学,有的爱拼积木,有的爱唱歌,他们被呵护着成长。
正是从这个报道开始,我接触了不少罕见病的患者,发现从“有药可用”到“有药能用”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。
在我参加的罕见病论坛上,提升罕见病药物的可及性,让患者能用得起药是从业者讨论的重中之重,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。很多同行都在自发关注着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,一位前辈在转行时将他手上所有的采访资源郑重地转交给我,嘱咐我一直关注这个领域。
也正是在这样的召唤之下,在过去的两年里,我接触过各种不同的罕见病,有无法控制自己食欲的“小胖”,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照护和社会融入;有发生在患者腹腔内的“泥石流”PMP,科研人员在研制特效药,却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;有人顽强地抵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罕见肿瘤的侵袭……在与疾病搏斗的过程中,他们从不是被动地等待救助,他们主动地做了很多事,有些甚至超越了疾病本身。
我发现一些罕见病患者同时是为我联络采访的工作人员,他们在各种公益组织为自己也为别的罕见病患者发声,在他们身上,我看到“用泥巴种荷花”的坚韧的生命力。
在采访过程中,我们无数次谈到了“困境”——最后发现,“钱”“注意力”“技术”都是表象,最大的问题是“罕见”,因为“罕见”,所以没有市场收益,所以声量小,所以科研少。我曾经和一位保险行业的朋友聊天,谈到罕见病的商保补充保障,她问我,“有什么收益?稳赔不赚。”
是的,有什么收益?这是罕见病患者和各种组织在争取科研、用药时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,为什么要关注这个看上去和大多数人无关的病种?他们要回答市场,关注罕见病有什么好处。甚至,当我作为一名记者在报道他们的时候,除了让故事被看见,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用清晰的逻辑说明,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些与我无关的个体。
我的一位采访对象告诉我,罕见病多数都是“基因”问题,人类要想“上月球、去太空”就可能面临基因突变,研究清楚罕见病,才能研究清楚人类的未来。
但是,在等技术、政策更新的当下,我们还能做什么?事实上,对于一些患者而言,治愈可能是一件有点遥远的事,也是一件非专业人士很难插手的事,他们更在意当下的生活——自己能否被社会接纳,去上学、去工作;照护自己的家人能不能轻松些;压力和情绪是否有处诉说……
作为一名记者,我把那些谈了很多年的问题拿出来再谈,我想这样或许就可以辐射更多人,就能寻找到更多的力量,让“罕见”真的能被看见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配资网站炒股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